惩治恶意欠薪 法律需有发力途径

2012年12月21日16:39  新闻晨报

  晨报评论员 郁潇亮

  又到年底,中国人过年前是要做很多事情的,要置办年货,要绞尽脑汁买火车票,要走亲访友。对了,还要讨薪。讨薪戏码年年上演,是因为欠薪的老板年年都有。据央视“新闻1+1”日前报道,从去年5月1日恶意欠薪入刑正式生效以来至今年11月,全国只有80名被告人依法被追究了刑事责任。

  80名无良老板锒铛入狱,这还是一年多来的全国范围的统计,单从数字上看,似乎恶意欠薪的行为大大减少,“入刑”的威慑力得以体现。事实上,同期全国各地法院受理的此类刑事案件数量为110多件,起诉本就不多,当然受到追究的人数也就少了。

  法院统计的数据是一方面,现实写照又是另一方面。近期以来,关于讨薪的事件层出不穷,已经印证恶意欠薪的行为并未慑于法律威严而却步。女民工打扮成新闻发言人讨薪,儿童跪求老板还钱,种种花样百出的讨薪行为艺术与冷落的讨薪法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。被恶意欠薪的劳动者们,宁愿选择在公众面前抛头露面、上演苦情戏,也少有寻求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者,这到底是因为多年来形成的讨薪套路过于有效,还是法律的力量不足以使人信服?

  早几年的时候,讨薪的办法不像今天这么多,一般都是跳楼跳桥跳吊塔,聚拢街上的围观者,堵塞街道之后自然赢得了注目,就算是为了疏导交通,政府也不得不出面解决。所谓的“大闹大解决,小闹小解决”,在民工的讨薪经验中屡试不爽。事情发生得多了,高楼和大桥就不那么好上了,不过只要换个方式方法,这样的低成本讨薪方式依旧可以取得良好效果,网络的发展和自媒体时代的来临,使讨薪的套路逐渐变成了比拼创意的个人秀,草根的智慧与无奈在赢得人们广泛点击与转发的同时,让恶意欠薪入刑这种威力强大的法律武器在角落里蛛网渐生。

  今天那些有钱或有势的人,但凡干了些于良心不安的事情,害怕的可能不是包大人的狗头铡,而是普罗大众的手机微博客户端,这是恶行被揭发的重大风险领域,被网络曝光、在网络传播之后,往往意味着法律追究的开始。不过,对于无良老板们来说,或许并不介意在网络上充当一次被口水淹没的对象,这到底好过在大牢里萧索度日。不发薪水,打工者们就无钱请律师维权;碰到底下人敢于豁出脸面上演讨薪秀了,大不了付钱了事;绝大多数欠薪老板并不会面临刑法的追究,因恶意欠薪而坐牢的风险,实在可以忽略不计。

  从这个意义上说,几个别出心裁的讨薪秀即便获得了广泛的网络关注,也无法代表正义最终获得普遍伸张。讨薪悲苦的现实被戏剧化包装之后呈现,劳动者个人的不幸遭遇遂成为他人的谈资,更多的关注者、转发者,不过是抱着娱乐心态来欣赏底层人士的悲剧,这不仅令法治精神蒙尘,更非社会发展的良性轨道。对此,有人张口就批评农民工法律意识淡漠,“不懂运用法律武器保护权益”,孰不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是 “法律程序和上访程序都走完了,没有用”,而恶意欠薪的老板却在嘲笑 “法院判决就是一张废纸”。再回望恶意欠薪入刑之初,舆论一片叫好,然则一年多过去了,我们仍能不时看到各种讨薪秀之后的一地鸡毛。

  没有恶意欠薪,就不会有创意讨薪,而这并非单靠将恶意欠薪写入刑法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。 “徒法不足以自行”,这句话今天适用的已不止于劳动纠纷之中。如果法律武器意味着高昂的经济成本、时间成本,显然只会被穷困的打工者忍痛弃用。打官司讨薪成功后反而贴进数万元、法官将执行成功后的欠薪奉上时事主已去世多年,这些失败的法律维权案例,都是如今恶意欠薪我行我素、创意讨薪屡屡上演的催化剂,如果不能真正梳理法律在劳动官司中的发力脉络,这样的戏码恐怕只会成为连续剧、肥皂剧,等到观众看厌的时候,又将如何?

 

分享到:

猜你喜欢

换一换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  • 新闻杨雄任上海市委常委副书记
  • 体育热火大胜小牛 陈涛正式加盟大连阿尔滨
  • 娱乐《泰囧》电梯美女是真人妖:泰国十大妖后
  • 财经百胜集团鸡肉样品疑似检出抗病毒药
  • 科技摩托罗拉资产频遭谷歌甩卖:或将自然死亡
  • 博客蒋方舟:盘点中国2012 女红军最头痛的事
  • 读书黑色幽默:解密人类历史上的末世预言
  • 教育国外高校中国学生扎堆 留学收获有多少
  • 育儿十年前男幼师半数改行:待遇低择偶难